活動報導
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 共研增加信仰人口
2023-12-07
會員大會、研討會
 

【人間社 廖麗珠、胡琇媚、陳逸偵 新北報導】2023-11-30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為因應時代的需要,11月28日至29日於佛光山金光明寺,舉辦「2023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實體與線上逾2000人參與。從三大方向探討議題:「佛教徒在哪裡?」佛教傳承隱憂的「因與果」、「我為什麼成為佛教徒」從一個人到一家人;「分享案例」―知己知彼-各宗教發展經驗談、普門大開-如何讓青年走進來、契理契機-從社會人到佛教人才;「責任與使命」不忍盛教衰―增加佛教信仰人口的因應對策等。


      「佛教徒在哪裡?」議題主持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及與談人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私立格致中學校長鄭經綸,就佛教傳承隱憂的「因與果」論述。郭朝順認為,一是寺廟應結合社區,以關懷社區的角度出發,廣結善緣增加社區福利。二是重新建構與時俱進的佛教語言表述,讓更多年輕人易於了解。鄭經綸讚歎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創辦國際佛光會,讓佛光人積極接引人入佛門。並提出道場的弘法者應該要走出去,而不是等著人走進來。


      淨耀法師認為,佛弟子應該對佛教有信心,要勇敢說出「我是佛教徒!」對於建寺辦道,推崇星雲大師以「皆大歡喜」的理念,祈能複製佛光山成功經驗,健全僧伽教育,讓所有僧眾受惠。讓兼具「理修」的正能量感召信徒,並以「事修」贏得社會尊敬,才能增加佛教人口。



      「我為什麼成為佛教徒?」議題,由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主持,佛教童軍代表游振隆闔家、佛光三好人家代表林其發全家,以及福智家族代表劉紹斌闔家與談,透過對談解析信仰的傳承與擴散。慧傳法師總結三家經驗:家庭法脈對於信仰的傳承非常重要,第二代是否能繼續佛教信仰,與父母息息相關。所謂「人和家慶」,父母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以自己合宜的言行舉止攝受子女,並讓孩子從小習慣到寺廟,鼓勵小孩擔任義工及參加道場活動,在服務和結緣中感受法義。各道場的法師也要善待信徒及其家人,讓信仰成為每個家庭最大的凝聚力。


      案例分享「知己知彼」由主持人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及與談人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蔡維民、台灣媽祖聯誼會祕書長于美人、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校長張明致,就摩門教、基督教、道教及一貫道之宗教發展過程精闢論述。


      對於如何增加信仰人口,鼓勵用年輕人的語言傳達教義,更能收到效果,綜合建議讓年輕人在團隊中有價值感與成就感。「牧羊人不會自己生羊,羊才會生羊。」教友才能帶來更多教友、家人及朋友,宗教是以參與人間事務,關心信徒需求為出發點。


      「普門大開」這是一場年輕法師度眾經驗的深度交流。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見可法師主持,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見寂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青年總團執行長有度法師與談。除分享自己生命意義價值的追尋,也分享以「同事攝」青年度青年,是最快的方法。台灣晚緣專案,提供社會高齡長照協助服務,強調「平等關係、純粹陪伴」。見寂法師表示,專案培訓義工帶來義工年輕化。

      「放下手機,專注佛學!」年輕世代,如得法師強調:「AI與人最不共的是『心』」青年走入佛門的重要原因是「教育」,0-100歲的生命教育,有與時俱進體驗式的教法;有度法師說,當青年不能放下手機時,就將佛法帶入手機。例舉佛光青年團曾為世界祈福發起共修,長達1332天不間斷。見可法師結語,青少年受網路世界吸引及外力的推展,善用「給」的善因與熱情,讓人進得來,法用得上,佛教普門大開。


      「契理契機」-從社會人到佛教人才,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秘書長覺多法師主持,與談人有佛教慧炬機構董事黃書瑋、中華鹿野苑藝文學會理事長吳文成及華梵大學東研所兼任教授熊琬。黃書瑋說從台灣大學晨曦佛學社成立以來,後續有97各大專院校成立佛學社,所發出去的論文獎學金已經超過5000萬元嘉惠學子。吳文成表示佛像藝術引人入勝,進而引領大眾接近佛法。熊琬認為現代佛教弘法,運用多媒體交互問答,佛教弘法應與時俱進,拿回佛教的話語權,讓更多人認識佛教。


      覺培法師主持「不忍盛教衰」單元,將學員分成17小組,採各組成員交叉討論,心得回饋。各組踴躍發表兩日來所收穫的成果。強調寺院與家庭的連結,作為孩子面對人生的後盾。祈眾以「佛教靠我」自勉,將佛法運用在家裡,接引自家青年首重父母學佛後,重視身教與言教。

輪值主席吳志揚結語,佛教不可太鬆散也不可太低調,總會將尋求更多方法讓佛教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