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傳世界上的佛教,有小乘和大乘的兩個派系。前者是印度阿育王時代,由南印度傳至錫蘭、緬甸、暹羅以及爪哇群島的南傳佛教﹔後者是在中國東漢明帝時代,由北印度傳至西藏,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琉球群島的北傳佛教,在二三百年前,亦已傳到馬來西亞各地來了。佛教在這世界上流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能說不悠久﹔今日不但流傳在東南亞各國,亦且遍佈於歐美各邦,地域不能說不廣闊﹔不但東方人信仰學習,西方人亦同樣地信仰學習,信眾亦不能說不多了。可是真正由信仰而研究,而深刻認識,理解佛教的人,比起未信仰、不認識,而誤會曲解佛教的人,究竟是誰多呢﹖我想自然以不理解而誤會的人多了。因此今晚來講佛教與人生的關係,藉以解釋一些誤解佛教與人生關係的問題,希望能祛除一般的執障,認識佛教對於人生社會的裨益,由之建立起人生有意義有價值的信仰。
一、佛教是人生的不是人死的
有些人以為佛教不是人生所需要的,到了死了的時候才需要佛教超度靈魂,往生天堂,因此有許多人平時對佛教沒有認識,也無好感,而到家裏死人的時候,才匆匆忙忙跑到廟裏,找和尚去念經,似乎在裝裝門面,表示對得起死者。這真是「無事不登三寶地,有事才來抱佛腳」了。
佛教的法門,本來原有「植福延生」與「度亡往生」的兩方面﹕一方面是如藥師經中所說的道理,都是注重人生現在如何改善身心,如何消災集福,如何和樂社會,如何修明政治,如何富裕經濟,以及如何合情合理地處理人生各種事業。所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正如玉琳國師讀藥師經後的詠句﹕「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路」。另一方是如彌陀經中所說的淨土法門,若人一心念佛,臨命終時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蓮花化生,清淨自在。或誦經念佛,亦可幫助死者往生淨土。這便叫做「度亡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在中國自宋明時代以後,便很流行和興盛,於是便把「植福延生」的藥師法門掩蓋隱晦下來,後世的人,就只知佛教可以超度死人的,與生人好似沒有甚麼關係,於是使人生的佛教,變為人死的佛教,家裏死了人,就請和尚師姑去念經守屍,好像做孝子一樣。阿彌陀佛﹗「出塵上士,飛錫高僧」,就這樣給人們把「人生佛教」送到墳墓裏去,真要弄得「消災延壽藥師佛」也在喊冤了﹗
教主佛陀的現身說法,雖然說是要普度六道的眾生,但主要化導的對象,還是在於人類眾生,他不誕生在天上,也不誕生在其他各處,而來誕生人間,在人間出家成道,在人間大轉法輪,這證明佛陀是人間佛陀,佛法是人生佛法,亦惟在人生修習佛法,才得一百巴仙的成就。誠如裴休承相序圓覺經云﹕「靈生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囗狂之悲﹔修羅多嗔﹔諸天耽樂﹔可以正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未如之何也﹗」這正是說出了佛教與人生的關係,不但密切,而且重要。
二、佛法是合禮的不是乖禮的
禮者,理也。此理合指人生的倫理而言,禮即合於做人的道理,或是人生的倫常之理。人生的倫常之理是甚麼呢﹖孟子滕文公篇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叫做五倫。人生能照這五種道理來做,就是能盡「天倫之樂」﹔否則就與倫常相違。因此有人以為佛教叫人出家,便是「父子無親,君臣義乖」了。出家不論嫁娶,便是夫婦禮失了。其實佛教有四眾弟子,其中在家二眾是可以婚嫁的﹔出家二眾為了專修道業,專攻學問,辭親捨俗暫離家庭是一種方便,不是要拋棄父母不顧才去出家的。世上專研究學術的大學問家,亦有很多不置家室的,如西洋哲學家斯賓諾沙、笛卡兒、休謨、康德、叔本華等都是獨身主義的。為了專究學問而不結婚,你都能說他們是違背人生倫理嗎﹖況且佛教施設出家制度,使少數人專心學道成功,正是要報答父母恩與國王恩、眾生恩的。佛教認為父母的恩德於我們太大了,只是近身「侍以巾瓶,奉以甘旨」,是報不了的,必須要修道成功,度脫父母出離輪迴生死的長期痛苦,才稱為報答親恩。故蓮池大師在七筆勾中說﹕「父母恩重如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佛教站在「一切眾生輪迴六道」的立場上看法,所有有生命的眾生,過去多生以來可能都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或朋友,所以不但要報答父母恩德,還要報答一切眾生的恩德,自然一切國王、朋友之恩德,也都在報眾生恩中包括了。這樣報恩的量度,是何等地廣大無垠,豈是世俗的小恩、小德可能與之比擬。經說﹕「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這種徹底的報恩主義,已非一般昧於佛理的人所能想得到了。
佛陀在修道成功之後,回宮為父王說法撫慰,解除他許多的人生痛苦。同時在父王逝世送殯之日,姪子阿難要為伯父擔棺,孫兒羅雲亦要為祖父擔棺,佛陀卻說﹕應由我自己來擔棺。這在世俗孝行上,亦是一種示範作用了。佛陀不但自己本身注重孝行,在他所說的經典如地藏經、善生經、玉耶經等,都是闡揚孝行,重視倫理,提示佛徒應了解及實行佛教的廣泛無垠、願力無盡的報恩主義。
佛說地藏經是為他的母親說的,正是為了報答母親生育之恩,提示人生的孝道。說善生經,是為善生長者子禮拜六方,猶如六倫。所謂六倫,就是禮東方如觀父母,東方居四方之首,在四季為春,生長萬物,德比父母﹔禮南方如觀師長,心想師長教導之恩,善為承師﹔禮西方如觀夫婦,宜互愛重,相敬如賓﹔禮北方如觀主僕,主人宜給恤奴僕,奴僕宜善事主人﹔禮下方如觀朋友,朋友應要互相接濟,互相護助﹔禮上方如觀宗教師,施主宜向宗教師奉事供養,宗教師亦宜為施主開導法要,使增福慧。這與中國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朋友相助的倫理一樣,都是人生道德基本的倫常教育。
但是人生家庭幸福,是以夫婦的和樂為基礎,故佛陀在玉耶經中,強調為婦的應如何善事丈夫,丈夫亦宜如何體貼愛惜其婦,使家庭生活安定,才能順遂地發展一切事業。這 因為當時印度須達多長者的小媳婦,自恃貴族,刁蠻傲岸,不事翁姑,又對丈夫不盡婦道。佛陀對機說法,語重心長,結果感動了刁蠻的玉耶小姐,改變了驕慢的性情,成為良妻賢母型的家庭主婦。
三、佛教是合群的不是離群的
合群的,就是入世的、利世的﹔離群的,就是厭世的,於世無益的。有人以為佛徒出家,入山惟恐不深,離群索居,不合人生和諧繁榮的情調。驟然聽來,這種說話似有多少理由的,因全部的佛法,被研究佛學的學者,分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這五乘法中,聲聞和緣覺的二乘,他們為自己專修道業,遠離人群的煩雜,偏於出世解脫的思想,帶著多少消極入山的氣氛,那只是少數人的行徑,其他人天乘與菩薩乘的行者,都是在利世,入世救世,具大願力,勇於積極的精神,在塵世廣建淨業的。人乘佛法,重在五戒,五戒就是人倫的正理,與儒學的五常倫理,有更具體的規法。
一、不殘殺而仁愛﹕殘是傷殘身體,殺是斷絕生命,佛陀以慈悲立教,首重不殺生﹔不但不殺生,還要護生、救生,便是培養仁愛。若能擴充這慈悲心、惻隱心、同情心,不殺一切物命,使眾生和衷共濟,一片祥和,弭消殺劫,世界便得昇平。但殺戒亦有方便開許的,如為保衛國民而戰敵國,或刑殺犯法的莠民,或為瘟疫滅諸毒蟲,無嗔恨心,以殺止殺,在菩薩戒中亦是容許可行的。
二、不偷盜而義利﹕偷是詐騙私竊,盜是強劫豪奪。世間物各有主,凡是不與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反之,便是義利,所謂義利,是指能資助生活者遂欲望的叫做利,致利於宜叫做義。人人能行義利,世界便無偷盜的騷擾,社會亦得不治而安了。
三、不邪淫而禮節﹕淫指男女淫欲之事,不循正規結合,過甚其事,旁越正行,叫做邪淫。合理而行叫做禮,適當而止叫做節。合理則正而非邪,適當則樂而不淫,家家能照禮節行事,戶戶必得安和無事了。
四、不欺誑而誠信﹕欺是以術愚人,誑是以言詐人,誠是公私如一,信是言行相符。人能誠信,必不欺誑。人人不欺誑,有信用,人生便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則人間淨土,何難重見於今日啦。
五、不飲酒而保智﹕酒性非惡,但能亂性失智,破壞善事。不但飲酒使人昏迷本性,凡是含有刺激興奮性的食物,如鴉片、紅丸、海洛英等毒物,食之上癮,習成嗜好,都足以腐敗身心,拂亂性情,流於猖狂,肆行殺盜淫妄等事。所以佛教有戒除此種不良的惡習,給予人生莫大的利益。
天乘的十善法,是五戒的推廣,因身業的不殺不盜不邪淫,和五戒的前三條是一樣的。口業的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從五戒的不欺誑的妄語中開出。意業的不貪、不嗔、不痴,是為五戒的條文所無。這十種善法,正是人生的善行﹔不殺不盜,是個人的養生樂生之道,因你不仁而殺,懼人報復,不義而盜,於心有虧,便失去人生的樂趣。不邪淫,能使親族安和,即是家族的樂生之道。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即不會在大眾間多生是非,中傷失和,便能使社會能樂其生,各適其適。不貪欲,便能克己﹔不嗔恚,便能恕人﹔不愚痴,能明是非,能判邪正,便無邪見、起邪行,走邪路的危險。所以這十善法,可做人生修習善行的標準,人生能行十善,便是一個標準的好人。
至於六度,本是菩薩乘的出世的善法,但菩薩乃是大心眾生,以出世的高深修養,做入世的利生事業,故六度亦可成了人生的善法。如菩薩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嗔恚,亦不嗔恚傷害他人﹔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見。這樣,菩薩以出世精神,深入社會,以六度法,普利大眾,六度也就成了人生最高的善行了。如果懂得佛法的行善,與人生的關係如何密切,那麼誰敢說佛法是離群厭世的呢﹖昔有佛弟子嘗問於佛﹕「地獄如此苦,誰當下地獄﹖」佛說﹕「佛當下地獄。」其實,「佛不惟下地獄,還是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還要常樂地獄﹔不惟常樂地獄,還且莊嚴地獄。」其願力之宏大,精神之無畏,行為之徹底,誰不景仰其入世愛群的偉大襟懷呢﹗